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如图:

浏览大图
“斯”和“是”的甲骨金文象形图片如图所示:

浏览大图
(图片引用自《汉字甲骨文象形速记手册》P59, 《多功能汉字甲骨文破译字典》P1570,P1520)
斯:从甲骨文金文象形可知,“斯”左边象一个竹篓,右边象一把刀斧,象形会意就是用刀斧进行砍劈,并把砍下的东西收集起来聚在一起,“斯人”指砍柴人刀斧手、匠人等。
是:“是”的象形是太阳照射下的人在走路,日光下的行路人,古代农耕社会,在外面晒太阳劳作的行路人通常是男人,“是人”指烈日阳光下的行路人、赶考者、辛勤劳作的人,泛指劳苦大众,芸芸众生。
从甲骨金文象形本义和《孟子》中的语境来讲,毫无疑问应当是“是人”,而媒体、影视、教辅书中泛滥使用的“斯人”则是错误的,泛滥使用“斯人”的目的则不得而知。
人生处处是考场,时时在赶考。风吹日晒,雨打水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附几张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