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民国老课本 反射当代教材之人文缺失

作者:赵彦  日期:05-29
来源:今晚报

  与《开明国语课本》一起热销的还有《世界书局国语课本》和《商务国语教科书》。

  《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初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用白话文编写的最早教材之一。这套教材采用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故事、传说历史和儿童民歌,以增加学生的阅读趣味。此外,还有散文、白话诗、戏剧(如《巨人的花园》)等,各种文体都有涉及。浅显易懂,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如第115课《饼儿糕儿莫吃饱》:一块饼儿一块糕,咸的饼儿甜的糕,小宝宝,要记牢,饼儿糕儿莫吃饱,吃得多,滋味少,吃得少,滋味好。教育的作用都隐含在了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里了。

  《商务国语教科书》则很重教化功能,涉及仁、义、礼、智、信、孝、自强、自律等方面的内容,编排上似乎受到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代启蒙读物的影响。从课文的题目《入学》《敬师》《爱同学》《课室规则》《操场规则》《仪容》《孝父母》《慎食》等可见一斑。以孩子周围事物和见闻出发,注意农工业商等实用知识。通过这套教材,孩子们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优良的美德,从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如第162课《运动》:钟儿饭罢,跳跃为戏,未几,气喘汗出,腰腹作痛。父曰:"运动失宜,有碍卫生,饱饭之后,当缓步院中,使所食之物,易于消化,今汝饭后跳跃,是失宜也。后当慎之。"

  据报道,《商务国语教科书》1917年初版问世,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语文教科书。这套教材文言文和白话文交叠,让现代人感到有些陌生,但精美的图画和精炼的语句还是给人带来老书新读的新鲜感。

  "先生,早。""小朋友,早。"民国时代的一些小朋友第一天上学学习的就是这两句话,他们使用的教材是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

  2010年,兴起了一股民国老课本热,至今仍未降温。《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和《世界书局国语课本》三套民国老课本热卖,连出版社也有些发懵。这三套书中,当属上文提到的《开明国语课本》最为热销。

  有市场必然是因为有需求,旧书新读,我们从中可以窥见社会对于语文教育的关注和期许。

  大人儿童

  都可找到阅读乐趣

  这几套民国老教材之所以受到热捧,一方面是叶圣陶、丰子恺等大师倾力编写;另一方面是教材的编写精心独到,贴近儿童生活,贴近自然,生活气息浓郁,选材很多都体现了思想独立和精神开放,有着民国时代的特色;最重要的是,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能在阅读中找到乐趣。

  名叫"魔由心生"的读者觉得仅凭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大师的名头,这本小册子都值得一读。更有读者是自己读了喜欢,然后又将书介绍给自己的孩子。读者"清河谷"对本报记者说:"本来就是冲着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大家而去的,更是喜欢。翻了一下里面的内容,感觉:画里意味浓,文字更是简练直白,很生活化。打算假期让孩子好好读读。"

  给孩子买过此书的读者"简一昂"说:"孩子说有意思,文章好、画好、字也好。"读者"秋天快来"说:"打开书随手翻了几页,那久违了的纯真和质朴油然而生。"读者"卡西"说:"即使没有孩子,不时拿出来读两页,也很有趣,也能重新看到好像已经忘记了的生活最纯真的那一面"。读者"青青小珠"则更关心民国文化,"虽然是小孩的课本但是对民国的文化可以窥见一斑。"

  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发自内心的喜爱。当然,这些老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正如读者"封龙"对本报记者所说:"《开明国语课本》在文艺性和教育功能上的力度不够。虽然有一些涵养性的指示,但所涉及的面却不够广。有的课文篇幅过长,不利于阅读,有时一个名著故事要分为几课呈现,学生很容易疲劳。另外,这本书的编辑在语言的多样性上也略显不足。"

  叶圣陶主文

  丰子恺插画

  翻看《开明国语课本》,第一个印象就是贴近儿童的生活。图文并茂,贴近自然,寓教于乐,寓玩于教。如上册第11课《大家画牛》一课:大家画牛,先画牛头,再画牛身体,再画牛角。插图中给出了牛的画法。第16课《影子》:"看墙上的影子,这样像什么?""这样像狗头。""这样呢?""这样像只鸟。"插图中给出了如何用手比划成影子。有的课文还结合了谜语,如第21课《小小房子》是关于鸡蛋的一则谜语:小小房子,没有窗子,黄毛小东西,睡在房子里。开门出来,叫你哥哥姐姐。第88课《我要老了》由"掉牙"启迪儿童思考衰老和成长。

  《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亲自编写,全部是创作或再创作。文字用手写体,由丰子恺写并绘插图。课本于1932年初版后印行40余版次。这套教材图画与文字有机配合,就在当时同类教科书中也是很新颖的作法。

  叶圣陶在编写这套课本的时候,刚满38岁,但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文学家。当时中国正处在新旧社会的转型阶段,叶圣陶和许多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也在思考着中国的出路。他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力图用教育来改造这个国家。叶圣陶最早把儿童比作种子,把教师比成栽培孩子的园丁,他要为未来的中国种下一个希望。

  著名的语文学家黎锦熙曾评价,此书价值可谓"珠联璧合"----盖叶先生之文格与丰先生之画品,竟能儿童化而表现于此课本中,实小学教育前途之异彩。

  老教材走红

  反映新问题

  民国老教材的受热捧,和很多教育专家、语文工作者、教育爱好者的热衷、推荐也有关系。但同时,老教材的走红也反应了当今社会的新问题。

  在丰子恺的小女儿丰一吟看来,"老教材,相见不如怀念"。丰一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书都出这么多年了,社会也发生了这么多变化,当年的教材肯定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孩子,如果说还有什么价值,也只能给教材编写者做个参考罢了,也许是现在教材太死板,凡事物极必反。"

  翻看这三套民国教材,确实有些方面和我们当下的生活已经脱节。如果真的走入现在的课堂,还是会遭遇许多问题。

  有教育专家曾指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这与走红的三套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们热捧这些老教材,也反映了当下很多家长对于现行语文教育方式的不满。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教材编写人员不得不重视这些家长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正如《萌芽》杂志的主编赵长天所说,"老课本系列的重印,对于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借鉴和启迪作用,也可以作为儿童的课外读物。即使成年人读读看看,也不是浪费时间,有时候,最简单的道理是最容易忘记的。"

(1/2)上一页 下一页| 剩余全文
网友评论(0)


百家争鸣|读者投稿|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手机版甲骨文研究网-导航